散、按、泛為古琴的三種音色,散音渾厚如地,泛音清靈似天,按音圓潤類人,三種音色, 交互輝映,剛?cè)峄パa,共同構(gòu)成極富特色的古樂雅韻,本文就散音常易出現(xiàn)的一些問題,與初學者共同切磋。右手下指,左手離弦,謂之按音,初習古琴,便是先用散音來練習右手的基本八法。
右手彈弦時,左手的位置及姿勢也是琴人學習的一個內(nèi)容,因為琴人的琴姿琴容歷來為琴人所重, 這些雖與音色無關(guān),但卻關(guān)系著琴人對琴的一種態(tài)度,撫縵在室,琴人應莊重坦然,聚神凝氣, 不沾染一絲俗氣,有人在側(cè)如此,室內(nèi)無人更應如此,謂之慎獨。所以散音左手的姿勢為琴容之..步,至關(guān)重要,不容忽視。 但現(xiàn)代琴人對此多不太講究,往往隨意而為。
見過不少琴友彈琴時,大指常常自然伸直,或高高翹起,顯露于外,大指的“藏”“露”,很難定義對錯, 因為有好多琴家也是如此,但琴風也依然頗俱風采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大指的“露”并不合古法。《琴學大全》一書指出:“中欲低昂象鳳首,食、名高而象鳳翅,大欲藏于中之下而象鳳足也,小指名曰禁指,須常直勿動為善?!?從書中的這一段文字,不難看出,古法的大指是以藏為美,以露為丑,其實這也是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一個特色,如中國文化中的偏含蓄之美。
另外,關(guān)于散音時右手下指的位置,歷代琴人也頗為講究,如《陳拙論指法》一文曾有“指分遠近”之說, 古譜也有“近岳為操、近徽為撫,徽岳之中為彈”之論,“操”、“撫”、“彈”三個字, 雖說意思相同,但被我們聰明的古人賦予了太多的情感色彩。古琴音色下指近徽則柔,近岳則剛。
而徽岳之中則不溫不火,盡得中和之聲,所以古琴右手下指的位置也應以岳徽之中為主,然后在演奏中再視情況而定,以求音色剛?cè)嶂兓?如彈泛音則要求近岳,以求清朗之音,而滾拂則多在徽上,甚至五六徽間,以求柔潤之聲, 個別琴派也常彈過徽之聲,如廣陵派甚至在四五徽間用偏鋒下指,以求一種音色上的變化。
中和之聲,為音之基本,所以初學者,彈散聲時,宜在一徽與岳山之中下指,待日后琴技豐富后,便自可隨意一些,追求一些音色上的變化。 當然,右手下指的位置也應與古琴自身的音色結(jié)合起來,若古琴音色偏柔,便可近岳而彈,以糾琴音之柔,若音色偏剛,便應近徽,以糾琴音之剛。 如遇”前不容指” 岳山偏低的琴,一二弦如近徽下指,便易打板,此琴只能在徽岳之中下指,所以右手下指應因琴而宜,無一定法。
平日里自己彈琴,右手下指便自由許多,但通常是在一徽左右處下指,寫此文前,曾與多位琴友勾通, 大多數(shù)琴友也是感覺在一徽左右下指為妙,具體的位置便是二徽與岳山之中,據(jù)說這也是古琴.科學的觸弦點。 其實,散音時左右手的指姿勢與位置并無嚴格的對錯,也無定法,但初學者初習琴時理應遵循一定的規(guī)矩,一定的準則,如書法之入貼,初習時理應嚴守法旨,“依葫蘆畫瓢”,只有這樣下去,才能根正,或曰苗紅,以后才會走的更遠。
中國傳統(tǒng)的太師椅給予主人的是一種威儀,要求坐有坐相,端正有方,而從西方傳進來的沙發(fā)給予主人的則是一種舒適,輕松自在,這兩種家具并無高低貴賤之分,只不過是他們所關(guān)注的角度不同而已; 其實,上文中所談到的這些指法,可能也是如此,體現(xiàn)的只是兩種不同的審美情趣而已:古人重他,今天重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