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香道四句偈曰:“鼻觀妙悟,心靜神閑。爐煙匪是,香光莊嚴(yán)?!?/span>
焚香雖然只是鼻觀之事,然而通神明,和五臟,最能靜人心神。
最好的香氣乃是我們每個人的修養(yǎng)品德,也就是《尚書》里說的“明德唯馨”。香,就是我們的福德;光,就是我們的智慧。
只有身心清靜了,才能夠真正領(lǐng)悟到這一爐妙香,而非僅僅辨爐器、別香材。
靜室一爐香,虛窗一杯茶,再加上聆聽一曲古琴曲。
一炷香燃而不濁,清香無垢,似乎已經(jīng)能呼吸到山野的清香了。
品香,有一種凝神清雅的方式,喚曰“打香篆”。
篆,是取了篆文的意。
在爐中鋪上底灰,輕壓平整、不疏不密。
自唐代起,人們將香材研磨成粉,填充在各種以篆文為花樣的香篆里。
香篆置于其上,從香罐中舀出香粉一點點填印。
香粉一點點填、一點點輕壓緊實,在宋人的筆記里,稱此為“印香”。
印香是一個細(xì)巧的過程,印得太過緊實,燃香時會因空氣不足而滅,印得過于疏松,亦會因缺乏后繼而滅。
心需靜、氣需沈,必要定息凝神、心無旁騖,穩(wěn)穩(wěn)的心方能把握住穩(wěn)穩(wěn)的手,才能維護(hù)填印的過程中,香篆紋絲不動。
才能印出一款疏密適宜的香篆。
填入的香粉要細(xì)細(xì)抹平壓實,工具是一柄形如禪杖的香鏟,成敗則關(guān)乎沈靜的心。
提起香篆的那一刻,所有的心愫都放下了,眼前印香一爐,或祥云、或禪蓮,螢火一點如豆,忽明忽隱地、迎合品香者潛藏的心緒起落。
篆香或字或圖,皆回環(huán)連綿、貫通始終,講求百轉(zhuǎn)千回、持心惟一,幽香彌散而盡,殘灰卻仍是筋骨猶在。
古時的香篆,曾經(jīng)用作計時。
印成篆文形狀的香粉一氣呵成地燃,從頭至尾恰是算計好了的時辰。
《宣州石刻》中記載,曾有人制出百刻香印,一副香篆分為一百個刻度,循序燃盡便是一個晝夜。叫做“百刻香印、以準(zhǔn)昏曉?!?/span>
香,終歸是一件極清妙的事。它來的時候無形無影,散的時候不著痕跡,這一份“無”,打動天下多少人為之歌頌。古畫 中常常見香,詞闋中更是縈耳不絕。李清照曰“篆香燒盡,日影下簾鉤”,納蘭有詞曰“篆香消,猶未睡,早鴉啼”......
一爐篆香,有如一道時光的縫隙,叫人暫且恍夢離俗,翩然妖嬈。室香怡人、愁思裊裊,也幾近成為古時文人生活的一種意象,超越了現(xiàn)世、超脫光陰。
今日之盤香,便是由香篆簡化而來。簡是簡了,但身心忘物的沈靜,卻是尋不見了。
時值末法,人心粗劣,環(huán)境污穢。真的能夠靜下心來焚一爐香,飲一甌茶,則善莫大焉。正如俗諺所謂的:“焚香點茶,掛畫插花。四般閑事,不宜累家?!?/span>
我們的生活真的富裕了,文化真的歸復(fù)了,身心自然就會清凈,可以修習(xí)這四般雅事了。